第一財經 2019-10-23 21:57:42 聽新聞
立足長遠,引入中長期資金入市,推動股市穩定發展。一系列信號都在說明,證監會大力發展股市、促進直接融資在經濟轉型中發揮更重要作用的信念和決心。
日前,證監會主席易會滿主持召開社保基金和部分保險機構負責人座談會(下稱“會議”)。會議通報了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有關情況,并圍繞加快資本市場改革、引導更多中長期資金入市聽取意見建議。
稍早之前,證監會在北京召開會議提出“深改12條”,推動更多長期資金入市,同時重申“推動公募機構大力發展權益類基金”。
在業內人士看來,“深改12條”以及前兩日的座談會,便是圍繞市場波動大、投機盛行、重融資不重投資回報、行為趨同等問題給出“藥方”,對癥下藥。
“對于當下短視化的投資現狀,需要推動存量的資金長期化投資,這就要從業績考核、分層管理等方面來入手改革。”接近證監會人士透露。
引導更多中長期資金入市
多年來,在我國資本市場發展過程中,機構投資者結構占比低、股票型基金發展緩慢等問題較為突出,有券商統計,截至2019年二季度,流通市值口徑下的A股投資者結構預測結果顯示,境內專業機構投資者合計持股市值占比14.86%。同時,在經濟轉型期,資本市場發揮的直接融資作用還未充分體現。引導更多中長期資金入市,是促進資本市場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重要內容,也是這次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重要任務。
“有的保險機構等長期資金,因為市場波動大、考核短期,沒有很好地發揮出穩定市場的作用。這次的座談會,一是傳遞長期投資、價值投資、長期考核的理念,希望保險資金能加大對資本市場的配置;另一個釋放出證監會會通過各種政策手段,更好鼓勵長期資金的發展。”某大型保險公司基金投資部副總對第一財經表示。
“保險被賦予了穩定市場的職責,從目前來看,離這樣的初衷還有一些差距,同時新的環境下對資本市場提出了新的要求,需要有一些新的舉措。”華寶基金副總經理李慧勇表示,“深改12條”和前兩天的座談會,都是為了落實相關政策。
具體來看,一是以提升資管機構專業能力為依托,增強權益產品吸引力,發展投資顧問服務,推動短期交易性資金向長期配置力量轉變。二是以紓解政策障礙為重點,推動放寬中長期資金入市比例和范圍,研究完善引導資金長期投資的相關政策,吸引各類中長期資金積極投資資本市場。三是以優化基礎性制度為根基,提升交易便利性和效率,降低交易成本,著力構建中長期資金“愿意來、留得住”的市場環境。
此外,會議強調,社保基金和保險機構作為資本市場重要的專業機構投資力量,主動參與上市公司治理,推動提升上市公司質量,與實體企業一同創造和分享價值。
“這也是比較新的一個提法。確實保險機構有這個條件,投資時間長、單筆投資金額大,相比基金而言更容易發揮作用。”該大型保險機構基金投資部副總說。
受訪人士也表示,資管新規后,銀行體系打破剛兌向凈值化轉型,如果資本市場更平穩一些,就會有更多資金愿意進來。現在就是要建立良性循環,而不是波動越大越不敢參與的惡性循環。
仍有一定的投資空間
銀保監會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,1~8月保險業經營情況數據顯示,保險資金運用金額總額為17.57萬億元,其中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為2.23萬億元,占比為12.7%,相比險資投資30%的上限,還有不小的空間。
“從這個角度來看,險資的投資范圍的確還有不小的空間。”深圳某保險資管人士表示。
需要看到的是,一方面,險資有入市的需要,但另一方面險資更為注重當期收益的穩定性,這就形成了一定的矛盾。
業內人士告訴記者,為解決這個矛盾,一是保險公司適當提升風險容忍度;二是引導險資在內部考慮、激勵約束上做一些長期安排,盡量減少一些追漲殺跌的短期行為,使得市場波動有所下降,權益占比進而有所提升。
“實際上保險資產管理公司這邊,經過歷史上的風險教訓,建立了1年考核與3年考核相結合的模式。不管是對有利于市場穩定,從自身把握市場機會上說,考核時間如果更長,也會更從容一點。”上述大型保險機構基金投資部副總也表示。
第一財經也了解到,多年來,保險資管特別是大型保險資管已經形成了固定的資產配置模型,與社保、企業年金等投資很相似:“市場好的時候多投一點,不好的時候減一點。”
“對于社保而言,從我國與其他國家的養老金資產配置對比來看,權益資產的比例的確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。如加拿大養老基金CPPIB,其權益資產中樞在60%。”某負責企業年金的基金經理對第一財經表示。
“不過具體能夠有多少,還是看保險機構自家情況,包括資本占用情況等。”該深圳保險資管人士與第一財經私下交流時也表示。
權益類基金監管導向明確
多年來,權益類基金發展不足、占比較低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基金行業。
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,截至8月底,公募基金總管理規模13.8萬億元,貨幣基金占比超過半壁江山,而權益類基金(股基和混基)總規模為2.8萬億元,占比20.2%,市場規模仍然偏小。
事實上,除了社保和險資,在公募基金的監管上,證監會同樣在引導發展權益類基金、加大中長期資金的投資比例。
日前,證監會便對基金注冊改革大提速,納入快速注冊程序的權益類基金注冊期限不超過10天,未納入快速注冊機制的權益類基金注冊周期原則上不超過30天,權益類基金注冊效率大大提升,大力發展權益類基金的監管導向也越來越清晰。
在今年9月9日至10日,證監會在京召開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工作座談會,會議也重申“推動公募機構大力發展權益類基金”。
此外,“資本市場深改12條”中指出推動更多中長期資金入市,包括強化證券基金經營機構長期業績導向,推進公募基金管理人分類監管;推動放寬各類中長期資金入市比例和范圍;推動公募基金納入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金投資范圍。
“比如在考核上更加注重中長期考核,更加鼓勵基準明確、風格確定的產品;鼓勵機構更多通過基金入市,由于機構行為相對來說更為理性,避免基金對散戶‘綁架’等。”李慧勇說,“還可以進一步通過稅收、費率引導長期投資。比如7天、30天、一年有不同的費率,又比如通過差別化的印花稅等類似這樣的政策傾向,鼓勵長期持有和價值投資,打擊炒作。”
前海開源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也分析,完善金融產品評價體系和投資機構業績考核,突出長期業績導向。在分類監管上將更加支持主動管理能力強、綜合投資本領高的機構,這些也會促進A股市場逐步實現價值投資,優質公司會受到更多資金的追捧。
加快建設“合規、誠信、專業、穩健”的行業文化。
整體來看,與證券基金行業規模、資本實力、利潤水平等“硬指標”的快速擴張相比,行業文化、職業道德等“軟實力”發展相對滯后,制約著行業經營質量效率的全面提升。
作為“試驗田”,科創板改革取得哪些突破?如何評價科創板成效?未來改革經驗將如何推廣到全市場?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如何穩步推進?資本市場雙向開放如何?
易會滿表示,科創板不是簡單地在資本市場增加一個板,而是通過這個板要完成兩大使命。
第一財經
APP
第一財經
日報微博
第一財經
微信服務號
第一財經
微信訂閱號